第三百零五章 情愫,历史之变-《抗战惊雷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如果再把视角放得宽广,便能看到整个国*军在武器装备上也有提高和进步。由于基础、规模、人才等条件的不同,大后方的军工生产能力肯定比边区要更强。钢拳、榴弹射器、六零迫击炮、战防炮、仿苏制37mm高炮等等,由于边区军工的产能要精打细算,在某些武器的生产数量上,当然是大大落后的。

    显然,武器装备的提高,对于整个抗战都是有利的,都在改变着抗战历史。这在几次战役中便有体现,杀伤日军的数量,摧毁坦克的数量,都比历史上有所增长。无疑,这对于削弱日军的整体实力,或牵制更多的日军兵力,或增大日军短切突击的时间间隔,都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历史已经改变,这是确定无疑的。杨天风为此感到欣慰和得意的同时,也意识到他将逐步失去先知先觉的能力,至少国内抗战的一些大事件将有改变。所以,他对于运用这种能力为抗战作贡献,也变得越来越谨慎。

    枣宜会战,这场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在正面战场所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,此时应该已在日军筹划之中,但具体的布署还会与历史上一样吗?

    杨天风看着已经按记忆写好的日军的作战方针及具体布署,犹豫着,迟疑着,最终将详细的作战计划划掉,只留下了会战指导方针这个比较粗疏的东西。

    “日军遭我冬季反攻之沉重打击,意图反攻报复。其拟在雨季到来之前,在汉水两岸地区将我第五战区的主力击败。其会战指导方针是:大概在五月上旬开始攻势。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汉水左岸之我军,接着在宜昌附近彻底消灭该河右岸之我军核心部队。”

    宜昌扼川江门户,是战时都重庆和西南大后方的咽喉所在。抗战历史上,宜昌要地失守,或许是对国府危机最大的一次。

    杨天风思索了一会儿,又在下面写道:“宜昌可作为日本航空队轰炸重庆的中继基地,有着极大的战略价值,日军可能一反进退、攻击后恢复原来态势的战法。此次作战持续时间会比以往增长很多,且日军有可能攻占宜昌,以迫国府屈服。”

    尽管在制定作战计划时,日军对占领宜昌后是否要予以确保,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。按照武汉会战后大本营所确定的一般方针,每次作战,即使是经大本营批准的越作战控制区域的作战,也只是给中国*军队一次沉重打击,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,并不是要扩大占领区。

    但历史上由于倭皇的干预,日军在第一次占领宜昌并撤出后,又调头突进,第二次占领了宜昌。为此,日军大本营为还将驻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的第4师团从关东军序列中调出,列入第11军,以长期确保宜昌。

    杨天风不敢使用太过确定的字眼,而是多用“可能”,并不写日军进攻布署的细节,以避免历史改变所给国*军带来负面影响。只要大的方向准确,作战的细节总会因为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,说的太过详细反倒有误导作用。况且,现在连杨天风也不知道今后的抗战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。

    当然,杨天风也没有漏下国*军应该采取的应对战法。但他的聪明之处也体现出来,主要不是指点或建议主战场的第五战区,而是第三、第九两个战区。

    直到参谋前来报告,杨天风才放下笔,把未写完的情报收起,起身出了办公室。警卫已经整装待,杨天风纵身上马,疾驰而去。

    傍山而建的飞机场上,一架用伊16的动机改装而成的战斗机缓缓从机库中驶出,停在跑道上。试飞员是老成、持重的高凤阁,在全封闭的机舱内沉静地坐着,戴着风镜,也看不清他的表情。一群机工围着飞机,在进行最后的检查。

    在平地的一个操场上,杨天风和韩震等飞行员坐在一起,聊着说着,探讨着飞机的改进等问题。而在这些飞行员中,增加了几张新面孔,其中就有郑少愚、刘志汉等国*军的现役飞行员。

    这是杨天风特意向国府申请调来的,当然只是暂时抽调,为的是评估并适应新改装的飞机,以便为大规模改装铺平道路。

    当时国*军使用的主力战机是伊15、伊16两款苏联飞机,在性能上,已经是很落后的机种了。这也不足为奇,航空技术正处于急展阶段,两三年的时间便能使一种很先进的机型成为被淘汰的垃圾。

    何况伊15、伊16本来就不算先进,有着很多重大缺陷。以伊16为例,制作粗糙、操作困难且不说,作为单翼机的过渡,其机体设计很不成熟,重量也较大,导致高飞行时阻力较大,影响了机动性。(未完待续。)


    第(3/3)页